在佛經中提到累積福報大概有十種方法,是大家應努力實踐的!
福意即只會帶來樂,佛陀曾經鼓勵比丘們不要怕福報,即不要怕累積福報,因為只會帶來好與快樂一面而已。
十福業
佛陀教導了欲界的十種福業,被稱為「十種作福德之善事」,它們分別是:
一、佈施:特指物品的佈施、施捨。
佈施依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很多種,例如內物施、外物施,親手施、非親手施,有罪施、無罪施,如法施、不如法施, 歡喜施、中捨施,智相應施、智不相應施,輪轉依止施、非輪轉依止施,個人施、僧團施,飲食施、衣物施、住所施、醫藥施等。
二、持戒:遠離身語的惡行,培養善行、戒德。
在家弟子最基本的是五戒,即(1)離殺生;(2)離偷盜;(3)離邪淫;(4)離妄語;(5)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。
有機會還應該持守八戒,即(1)離殺生;(2)離偷盜;(3)離淫;(4)離妄語;(5)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;(6)離非時食;(7)離觀聽跳舞、唱歌、音樂、表演;妝飾、裝扮之因的穿戴花鬘、芳香、塗香。(8)離高、大床座。如果在八戒的基礎上再培養慈心,稱為慈心九戒。出家眾的戒,則有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等。
三、禪修:可以持續除了睡著外不斷修四念住,
四念住已包含修止與修觀兩大類。修止是致力於讓內心平靜的修行方法。
也有四十種修止的業處,目的是使內心止息稱為敵對法的諸蓋,使心平靜、專注。
修觀是通過觀照生滅、無常、苦、無我,來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。
四、恭敬:
恭敬值得恭敬的對象。哪些對象值得恭敬?佛陀值得恭敬、法值得恭敬、僧值得恭敬、
母親值得恭敬、父親值得恭敬,老師值得恭敬,說法者值得恭敬,有德行者值得恭敬,恩人值得恭敬,這些是應當恭敬的對象。
我們不僅從身體行為上表示恭敬,例如禮拜佛、法、僧等,更重要的是應從內心培養恭敬。
五、服務:
幫忙做事,奉獻勞力、體力,比如在寺院清潔衛生、煮飯做菜、搬抬東西等。對於社會公益或福利事業,出錢為捐款,出力為服務。
六、回向功德:
又作分享功德。做了功德善業後,指定與某些人乃至一切眾生分享。
七、隨喜功德:
對他人所做的功德善業感到歡喜。能夠親自參與當然最好,不能參與,內心也要感到歡喜。
說Sàdhu! Sàdhu! Sàdhu!(薩度),是隨喜功德最簡單、最好的方法。培育隨喜可以對治妒忌,同時也能獲得他人所分享的功德。
八、聽聞佛法。
有四入流支:(1)親近善友;(2)聽聞正法;(3)如理作意;(4)法隨法行。
聽聞佛法能樹立正見、增長智慧,是證悟聖道聖果的四個條件其中一個。通過聽聞佛法,能夠分別善惡、明辨是非;
通過聽聞佛法,能夠培養信心,對佛、法、僧產生信心;通過聽聞佛法,能夠學習律、經、論,研究佛語;
通過聽聞佛法,能夠把取業處,明白如何修持戒、定、慧。作為佛弟子,主要是通過聽聞佛法,來樹立正見、增長智慧、修習止觀、朝向解脫的。
九、弘揚佛法。
佛陀在《法句》中說:「法施勝一切施」,法佈施是最殊勝的佈施。
然而,並非一切人都能弘揚佛法,只有通達經論、堪為人師的比丘,才有資格登法座、宣說佛法。那麼,其他人想做法佈施應該怎麼辦呢?
可以介紹、宣傳、傳播佛法。現代社會可以利用書籍、圖片、視頻、音頻、網絡等各種媒介,來傳播佛法。助印、促成佛法的傳播,也是法佈施。
十、正直己見:
有幾種正直己見。首先是皈依三寶。皈依三寶,以佛法僧為自己的庇護所,有了信仰,就會用佛陀的教導來正直自己的見地。
其次,通過聽聞佛法、閱讀佛書、學習教理,也能正直己見。再次,保持正念、正知,也是正直己見。
另外,應通過禪修來正直己見。最崇高、最殊勝的正見,是聖道心中的正見,是對出世間四聖諦的如實知見。
這十種都是培植福德的善業,絕大多數是以欲界心來完成的。除了禪修證得色界或無色界禪那生起的是色界心或無色界心,
以及聖道正見屬於出世間心之外,其他全都是由欲界善心來完成的。所以,可以把這十種作福德之事,歸於欲界善業。
這十種欲界善業,是由八種欲界善心完成的:1.悅俱智相應無行心,2.悅俱智相應有行心;3.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,4.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。
5.捨俱智相應無行心,6.捨俱智相應有行心;7.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,8.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。
有三項要素,能影響這些善業功德的大小程度,它們是:第一、悅俱或捨俱——歡喜地做還是中捨地做。悅俱即歡喜地做,捨俱即內心感受平平地做。
第二、智相應或智不相應——做時是否擁有智慧。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、對業果法則有信心,此時的信心擁有業果智,也稱「自業正見」。
只要相信這是善業,能帶來善報,這就是對業果法則的信心與智慧。如果不相信、不思考業果法則,而做善事,則是智不相應。
第三、無行或有行——主動還是被動。無行是不需他人鼓勵,自己主動做。有行是經過他人鼓勵、摧促,或者按指令、按任務完成,被動地做。
在這八種欲界善心當中,最殊勝的是第一種心。做善業功德時歡喜地、有智慧地、主動地做是最好的。